理论学习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文化育人价值
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3-12-26 16:05:09

  居于中国文化系统核心和灵魂地位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易》,历经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等阶段,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对于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医药、风俗等产生重要引导和广泛的影响,同时,深刻作用于中国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那么,中国传统哲学有生命力的精神是什么?这些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和形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精神的文化育人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2016年5月17日,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指出:“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其中蕴含的诸如哲学思维、认识方法、社会秩序、伦理规范、道德教化、行为准则等方面,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更是塑造中国青年人思想品格的源头活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我们要探索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形成的重要作用,探索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国青年的教育价值,文化育人价值成为一个时代命题。笔者研究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育人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些都在讲一个顺应自然的道理,顺着自然去生发。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就要理解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认识到作为人的自然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都是协调统一的,逐步形成与环境和宇宙之间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构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是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各民族向往团结统一,构成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自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能够激发人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奋进互助、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信和自尊力量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存进步的强大精神支柱。引导中国青年从中国哲学中汲取团结力量,奋发努力,弘扬民族精神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中华文化已经融汇成浩瀚巨流。在巨流之中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是什么?是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万事万物之根本的一个“和”字。老子提出“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主张和同之辩。“和”甚至被视作中国哲学观的核心。“和”是人际和谐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协同进步之学。借助中国哲学之“和”,可以为化解社会矛盾与人生困惑提供价值帮助,“和”是中国青年应该在中国哲学中习得的人生智慧。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奉行勤而行之的实践精神,勤劳是进步之路,勤劳是道德之本,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从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无不表明我们中华民族追求幸福和文明,勇于探索、敢于进取的精神气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德观的生动显现和实践追求。中国青年可以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中,完成个体道德意识的塑造与完善。

  习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华民族繁衍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内外和谐的精神追求。其文化育人价值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能够引领中国青年构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成团结统一的国家观、培育和合协同的社会观、塑造勤谨勇毅的道德观,可以帮助中国青年在当今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思考,自强不息,毅然前行。

  来源:《中国文化报》 [此文获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时代应用型旅游人才研究中心”基金资助(子项目编号:2020SKJ06)。此文受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