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宝体育高清直播
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管:第四章 政府在服务领域中的作用
来源:欧宝体育高清直播    发布时间:2023-12-25 15:35:58

  市场经济和市场调节机制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建立的最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因为它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市场调节是只看不见的手,它对经济的调节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分散性等局限性,因而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它对于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公平竞争、公平与效率关系等问题要么显得无能为力,要么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消极因素会伴随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社会经济活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日益严重,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或严重的损害。因此,现代市场经济都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运行的市场经济,即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下,同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以弥补和纠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可见,政府职能作用的正确发挥,对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市场经济自身具有局限性或缺陷,即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职能作用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失灵通常指下述两种情况:一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结果未能使市场经济本身正常运作,反而导致了经济的失衡和混乱。二是指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或根本就不能发挥这种功能,反而成为资源配置优化的某种阻力。

  卫生服务领域利用市场机制的目的是为实现卫生资源的最优配置。那么,什么是卫生资源的最优配置呢?市场经济学对最优配置状态下定义如下:

  如果在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福利的再增进必然使其他当事人的经济福利减少,那么,这时候的资源配置状态就是最优的,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

  1)经济信息完全和对称的假设。买卖双方对交易的内容、商品的质量和衡量标准有完全充分的了解和对称的知识。这就是说,市民对蔬菜的识货程度不亚于卖菜的农民。在卫生保健领域,那就是说,假设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与医师对称的知识。

  2)充分竞争市场的假设。就是说,每个经济当事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行情报价,按价格信号决定自己的生产与消费,而不能以任何手段操纵价格。例如,由于农民摊贩的竞争,市场之间的竞争,不会发生乱开价,乱抬价的现象。在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计划定价,可以有效的预防医师乱开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医师乱开价乱收费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而且,目前实行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患者事先不能清楚自己购买的医疗服务总价格是多少。虽然,一次挂号、一项诊断、一包药品的价格是计划价格,但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每住院病人收费水平却可以受到不良行为的操纵。

  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假设。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产品的单位成本只会不变或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此,增加产量不会增加收益。例如,卖菜的农民菜摊子再大,只会增加成本,不会增加效益。卫生领域,就是说医院增加床位,增加住院日,重复多次就医,多开药品,只会增加医院成本,不会增加医院收益,那就是具备了最优配置资源的条件。

  4)企业与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一点外部经济效应的假设。就是说,经济当事人的生产与消费行为不会对其他人的福利造成任何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5)交易成本可忽略不计的假设。即人们可能相互达成自愿交易协议,增进彼此的福利。

  6)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的假设。即个人在作出经济决策时,总是能符合最大限度增进自己福利的目的。

  上述市场下最优配置定理的提出,一方面论证了市场经济下达成最优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市场机制发挥最优功能有赖于若干重要的市场条件。从而从反面证明了市场机制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上述前提非常特殊,在许多情况下很难成立。

  许多商品交易,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与衡量标准有大致对称的了解,因而两厢情愿的买卖可以增进彼此的福利。但也有很多交易,双方对于商品的知识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卫生服务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不识货的一方就可能被识货的一方占便宜。这样的交易就可能以损害一方利益为代价而使另一方得益。

  自由竞争是一种理想,但在真实的生活中自由竞争谈何容易。如果只有几家供应商,甚至独家垄断经营,他们就可以操纵物价,牟取暴利。形成市场垄断的原因之一,就是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大生产具有优势,从而能够以大欺小垄断市场。卫生服务领域的垄断趋势尤其严重。从技术上看,专科建设和技术权威是必要的,但在经济上,如果按市场机制运作,势必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当事人的生产与消费行为不会对他人的福利造成影响,这种假设在许多情况下也是不能成立的。外部经济效应在卫生服务领域更是到处都有,预防接种利已利人,但如果完全按市场原则办,就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参加;传染病的防治,例如结核病的防治,能控制传染源,利已利人,但也有人不愿参加治疗。企业职工小病可以大养,损害企业利益,大病不及时治疗影响公司制作。因此,合理及时的诊治病人,不仅有利于职工个人,更有助于企业与国家。

  公共物品与劳务能够说是有外部经济效应的极端情况。卫生服务领域有许多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公共物品或带有公共性质的公益性的物品。这种公共物品是市场上无人肯提供的,因为对提供者无利可图。

  最后,假设经济当事人是完全理性的。这里的所谓完全理性就是个人利益第一,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但这一条件不仅因为有些人水平不高不能充分认识个人利益,还因为有些人道德水平很高,并不是处处从个人利益出发思考问题。

  总之,卫生服务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本身的弱点和局限性所引起的。这些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机制的核心利益驱动机制具有局限性。实际上很多社会问题不能靠利益驱动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动机,也并不一定符合于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要求,甚至有可能与宏观上的资源配置要求正好相反。如基本卫生服务,由于它的社会效益大于个人效益,应强调救死扶伤,而不应以追求利润为其服务的目的。因此,如果完全让经济利益去驱动卫生服务的兴衰发展,那么它在不可能获得平均利润和存在投资风险的情况下,就会趋于萎缩,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快速地发展了。另外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这些行为不符合社会整体的经济要求,与宏观上的资源配置要求正好相反。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市场机制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是一种事后性调节,它对经济活动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缺乏敏感,对长远性的行为导向常无能为力,从而不可能及时迅速解决运行中的市场失灵问题。例如医疗服务市场上供求反差很大,在广大居民收入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停止政府干预让市场自由定价,无疑卫生服务价格就会暴涨。在政府对卫生服务市场缺乏调控的情况下,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也会失去调节作用或调节作用很小。

  第三、竞争机制的局限性:在卫生服务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竞争机制的作用十分有限。另外,竞争机制在发挥调节作用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它自身的对立物,从而阻碍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突出的例子就是垄断的产生。卫生服务市场本身垄断已经存在(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医疗技术垄断,卫生资源垄断等)。因此,市场信号以至整个市场机制的调节效果发生严重扭曲。

  第四、市场机制调节的消极方面。主要体现在:市场调节本身要消耗资源。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往往又造成资源的损失浪费。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调节,表现为供求状况的变化引起价格变革,各市场主体依据市场信号调整其行为,这些行为的后果又导致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动。显然,这种反复无穷的供求变动和价格波动的背后,必然存在着社会劳动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1)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自从凯恩斯的理论提出之后,现代市场经济学一致认为,没理由认为仅仅通过自由市场机制的自动反应就能轻松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在卫生服务领域也是如此,不能指望依靠市场机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卫生资源的拥有量与卫生服务总需求之间的总体平衡。这个总体平衡只有依靠政府制订区域卫生规划由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实行全行业系统管理来加以实现。

  2)市场机制不能解决长期发展问题。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卫生服务领域也是如此。所以政府必须继续承担中长期卫生计划的任务,只不过这个计划的实现主要不是靠指令性计划,而是通过信息预报、项目预算、行业管理、立法控制、价格引导、实现指导性的区域卫生规划。

  3)市场机制很难进行产业体系的调整。市场并不有利于产业体系的调整。特别是市场机制不利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公共部门的发展,不利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利于推动产业体系的调整。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无不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上述各有关行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健康保障与卫生事业的发展。

  4)市场机制不能正确调节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有效利用。如前所述,由公共物品本身性质决定,象卫生防疫等社会公益性很强、具有较高经济效率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是无法调节的,从而没办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定要通过政府的职能才能实现。

  5)市场机制调节难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如前章所述,社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应该鼓励公益性外部效应,限制公害性外部效应。但靠市场机制难以达到上述目的。因为,外部效应的存在使社会利益发生不一致,发生外部正效应时,给社会带来的效应,个人却不能得到报酬,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存在负外部效应时给社会带来危害,但个人却不必为此支付补偿损失的费用,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无能为力,除了卫生服务是典型有外部效应的领域外,教育和职业训练、基础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6)市场机制无法调节自然垄断部门的发展。自然垄断部门是指这样一些部门,规模经济已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从社会的角度看,若不把所有的生产集中在一个企业,就会形成很大的浪费。煤气、电力、电话和邮政是这种自然垄断的最普遍的例子,卫生服务领域里也不乏这类例子,例如CT、核磁共振、大型专科病房、三甲高层次医院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很弱,没办法阻止垄断的形成。

  7)促进技术进步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研究与发明不能单纯依靠私人企业,必须有政府支持,或非营利的基金会支持。卫生服务的许多问题,属于科学研究。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那就不会有医学科学进步和技术的使用。

  8)市场机制调节会使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调节会使收入分配不公,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因为,市场经济下,分配就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卫生服务是一个公平原则占主导地位的领域,人人享有健康与保健的权利,就是公平原则,卫生服务要为人民的健康保障服务,特别是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病人、妇女与儿童,对这些易受伤害的人群的关怀与照顾是无法以市场机制为调节手段的。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市场的功能及其失灵,是正确理解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卫生服务领域,市场失灵是大量的、普遍的,在许多情况下是无法克服的。因此,只能适当的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它来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作为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补充,而决不能盲目的不加分析的鼓吹市场化,被市场机制的某些貌似合理的现象牵着鼻子走。

  由此可见,市场最优资源配置基本定理失效,主要是因为它的基本假设常常不能成立。光靠自由市场机制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政府干预市场动作的理论根据,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出发点。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有义务在市场动作效果不合乎公共利益的情况下,伸出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

  除了市场失灵之外,政府宏观调控的另一个理由,是所谓合成谬误现象所引起的市场经济宏观失控。有些事情,从微观上看都是合理的,但如果人人都这样办,在宏观上一合成,就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例如各式各样的投资热、建房热、各种各样的大战:CT大战、核磁大战等。政府给医院政策,医院有了政策都大战,使卫生总费用失控,就是合成谬误的例证。这时候,政府就应伸出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

  此外,政府干预措施不仅以经济为基础,还要以社会效益为基础,兼顾效率与公平。卫生事业宏观调控政策要有利于面向公共卫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特别是面向农村贫穷的地方。这样做,尽管不一定符合最优配置基本定理,但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政府作用的必要性首先是由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提出来的。市场失灵的克服必需发挥政府的作用。但是,政府作用在克服市场缺陷时,同样存在导入和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同样存在克服政府调控失灵问题。因此,正确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必须探讨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

  从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角度研究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尤其是前者对后者进行替代与协调的关系,有三个方面也许是较为重要的。

  (一) 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在运作前提上的互补。政府行为正确运作的前提是政府行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前提是总供需均衡或供略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很显然,尽管前提是必要条件,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它们并不总是完全成立的。首先,政府行为的科学性是相对的,影响其科学性的因素,诸如行为的制度约束不健全,行为所需信息的不充分,行为操作程序的不规范,行为管理范围和程度的不适当等问题,是经常也许会出现的。其次,总供需均衡主要根据体制的合理性和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当然也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必须指出的是,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对立在总供需严重失衡时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在总需求过旺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它们主要是,短缺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格局,不稳定的价格总水平和也许会出现的不合理的比价关系,由此就造成了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对立。此时,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身处于极不规则的运行环境,一方面难以寻找稀缺要素,深受通货膨胀之苦,另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一定的增长,又不得不违背市场规则行事,使自身行为在不同的预期下变异。主体行为所发生的扭曲,使市场运行陷入非规范的境地:市场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价上涨引起的虚假需求囤积倾向,使市场机制异常地影响供需求关系,同时,本来就存在的市场缺陷因总需求过旺而加剧,市场运作时的状态与行为目标的偏差加大。通常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政府为了控制总供需之间的失衡,要强化行政手段的干预,至此,政府对市场的限制,政府与市场的对立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对总供给过剩的情况也可作方法上类似的分析。当然不能认为在总供需大体平衡的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就不存在任何矛盾。但是,可以说在这一条件下,导致二者根本对立的因素不复存在了。因此,可以反证,创造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的前提是最基本的,政府行为作为替代或完善力量的意义也正是创造这一前提。

  政府行为的科学化需要市场机制这一基础的完善。完善的市场机制必然要求政府行为重新定位。由此减少其产生缺陷的可能,降低缺陷造成损失的程度;总供需均衡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政府行为的调控,但是,在很成熟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总供需均衡的基本力量应来自市场机制内部。如果一国的总供需均衡主要是依靠政府行为的力量,那么,该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在运作前提上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补充。

  (二) 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在运作功能上的互补。市场机制的基本功能是配置资源,即解决一个社会的资源要素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为谁生产的问题。政府行为的基本功能是解决资源利用的问题。资源是否充分的利用的标志,主要是经济运行的稳定与效率,以及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可见,在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主要处于资源配置的过程,这是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本方面;政府行为主要使经济运行与发展趋于社会总体目标。不能认为市场机制自发运行是与社会总体目标背道而驰的(这一认识以前是存在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市场机制确会偏离这些目标,或者会使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不经济。不过,政府经济行为在对市场进行纠偏,或者在使市场机制更有效率方面所有做的只是为市场机制运作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对市场主体的行为作出更接近于市场机制本来要求的规范,并在市场机制确无效率,确不经济的领域有所作为。因此,在运作功能方面政府行为也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

  (三) 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在实现方式上的互补。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互补的现实操作,要求划分出三个领域,其一,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领域;其二,以政府行为为主导的领域;其三,政府行为可模拟市场机制的领域和市场机制较多体现政府行为要求的领域。在第一个领域,政府行为是市场机制的补充不言自明;在经济运行的整体机制中,第二个领域的设置就是作为第一个领域的补充而存在的;第三个领域的情况或和第一个领域相似,抑或和第二个领域相似。在实现方式互补这一问题上,首先应当要求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自身功能的实现;其次是政府行为实现方式要充分满足市场机制运作的要求,不能造成对市场机制的破坏。更高的要求是,政府行为的实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化的。社会化的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运行是高度耦合的,这样才可能使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与发展中溶为一体,相得益彰。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二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三是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这些职能具体体现在政府的如下各种经济行为上:

  这一行为主要是针对市场缺陷的三个方面提出来的。垄断被认为是破坏市场经济效率的主要障碍,政府要根据垄断的不同性质和反垄断立法,具体实施反垄断对策,这是一个方面的提高效率行为。在公共物品的生产与分配,以及外部负效应的消除方面,市场抑或低效率,抑或难以奏效,所以,政府无疑要进入这样的领域,以提高市场经济、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一般来说,在经济生活中常见到的市场垄断有四种情况:其一是权力垄断;其二是人为垄断;其三是自然垄断;其四是政策性垄断。政府一定要通过推动企业制度改革、市场体系培育和宏观调控体系的重新构造,从而在经济运行机制中全面导入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弱化权力垄断和人为垄断局面。一定要通过清理优惠政策,打破各种政策性垄断。一定要通过创造均等参与机会,缩小自然垄断的影响。

  提供公共物品和消除外部负效应,都是政府作为公共机构的基本职能和行为。从本质上说,市场是关于私人物品的资源配置方式,只有在私人物品的范围内,市场才是有效率的,而公共物品(如国防、路灯、环保、公安等)和准公共物品(如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等)的基本特征本身表明它不能按市场机制的方式来配置,因此,公共物品一般地只能由政府财政的方式来配置,或者在政府财政参与下来配置。因此,由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效率会相对高一些。同样,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评价外部效应的客观效果,更无法消除外部负效应,人们只能求助于司法程序或政府管制,这就为政府或社会管理机关在市场上发挥作用提供了理由。

  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且这一波动对经济具有破坏性,那么政府一定要通过反周期政策缩小波动的振幅,减缓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振荡,降低波动对经济的破坏程度。政府的这一职能要求政府对影响经济波动因素的不一样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

  维护社会公平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政府行为。西方学者觉得,市场机制主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政府行为则要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行为主要由收入分配制度(政府)和社会保障制度组成。一般地说,收入分配制度侧重于效率,社会保障制度则侧重于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应当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社会目标。然而,市场不可能自然实现这一社会目标,保证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因此,需要政府采取行动,通过实施正确的税收政策和收入政策来维护分配的公平性。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的除了收入分配以外,还有失业、养老、医疗以及别的可能需要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给社会每个成员以切实的保障,从而使社会成员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在创造效率的过程中,有一个免除了后顾之忧的社会环境。

  促进发展是一个具有一般性的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促进经济发展行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发展的策略、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经济发展的策略是指一国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途径。广义的发展的策略还包括一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容,如卫生事业发展目标等。制定发展计划是政府参与经济生活的一般方式,以此为主要手段来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已成为当代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市场配置与政府行为相结合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制定产业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克服市场对产业体系调整失灵的重要经济行为。产业政策一般来说包括产业体系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

  2.政府在若干重要领域,主要是非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领域的投资行为,是促进发展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投资于若干重要领域(主要是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市场经济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生态环境被破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负影响,要求政府投资环保事业,为公众创造一个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使经济、社会、自然三位一体有机协调地得到发展。高科技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投资高科技领域也是政府决定资金使用方面的重点。投资于服务与开发人力资源,是政府重要的经济行为。政府服务和开发人力资源,包括医疗保健和教育训练这两个方面。卫生服务和教育事业具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效应,服务、开发得好,产生正效应,即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反之则是负效应,即极大地破坏生产力。因此,政府尤其必须要格外注意负起开发、保护人力资源的责任。

  培育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政府培育市场行为的基本方面有以下几点。1。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健全市场规则;2。抓紧市场建设,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3。改革市场管理体制,加强对统一大市场的管理;4。全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5。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市场机制更充分、更有效地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主要是指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在执行经济法律、依法治理方面的行为。通过政府的经济法治行为,将导致市场经济运行的有序化、规范化,使各个主体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

  国有资产管理行为是政府相对独立的一个经济行为。这一经济行为的出现是和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地位有关。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目标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政府有效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的前提,是把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同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分开,即实行政资分开。在政资分开以后,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也宜分开。最终必须落实到让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政府国有资产管理行为是一项行政管理工作,属于宏观管理职能;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就具备了国有资产经营的全部职能。

  国家在发展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具有自卫、代表、交往、管理四项基本职能。属于政府经济行为的协调对外经济关系行为,是国家对外关系的代表、交往和管理职能中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从事对外经济活动方面的具体行为。政府在协调对外经济关系行为中,对外要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对内要给其他经济主体在从事对外经济活动中以充分的服务,以通过政府的协调,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以上分析的政府的各种经济职能及其经济行为,是我们认识政府在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政府的这些职能作用在卫生服务领域同样必然得到体现。政府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可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我国的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对发展卫生事业负有重要责任。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及市场在卫生服务领域作用的局限性,决定了政府必然成为卫生事业筹资主体、卫生机构建设主体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支付主体。

  首先,政府是卫生筹资市场的主体。政府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卫生投入的同时,还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筹集发展卫生事业的资金,如开征必要的有关卫生方面的税费。动员公民个人增加对自身医疗保健的投入,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逐步使全社会成员能轻松的获得基本卫生服务保障。政府要为公共卫生、预防服务、卫生基建发展和特殊疾病的治疗提供资金,对老人、穷人、儿童、军人等特殊人群的医疗服务提供补助;继续实行对一部分卫生机构的财政补贴制度,确保整个国家卫生服务最终以收支平衡。

  其次,政府是卫生机构的主要建设者。国家投资建设的各种卫生机构,担负着医疗照顾。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医学研究、医学教育等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通过提供卫生设施,使卫生服务保持合理的结构和布局,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政府要办好医学教育,培养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符合常理、德才兼备的专业卫生队伍。要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在关键性应用研究、高科技研究、医学基础性研究等方面,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关,力求有所突破,使我国卫生领域的主要学科和关键技术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政府是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支付主体。市场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等卫生服务,无法单纯利用市场机制依靠消费者有支付能力需求来解决,需要政府组织和负责为这些服务支付费用。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也不能完全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支付能力,组织和为缺乏支付能力的贫民提供费用去接受这些服务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卫生服务活动是由多种要素有机结合构成的复杂的运行系统,政府是这个系统高效公平运行的组织者和调控者。为实现这一职能,政府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经济行为,包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保障制度,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培育和完善卫生服务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为系统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改革和完善卫生管理体制以促进卫生服务的高效运行。

  1.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重要目标,然而疾病的不确定性的高风险性,以及各地区、各企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着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政府加快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为城镇全体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全民健康保险是先进国家的标志和目标,健康保险是现代医疗服务市场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既调节着医疗需求,又调节着医疗供给,是医疗服务费用的主要支付者和医疗行为的主要调节者。政府通过制定全民健康保险或医疗保障计划,可以对卫生服务市场进行相对有效的干预和调控。目前,我们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不平衡、不完善,社会化程度低,公平性还比较差。城市职工医疗保险一方面有需求过度、供给过度的现象,费用上涨过快;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经济效益差,医疗经费筹集困难,职工基本的劳保医疗不能确保。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快改革,提高职工医疗保险筹资和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健全筹资机制和管理体制,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充分的发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医疗费用支付者和医疗行为调节者的作用,改革职工医疗保险对医院费用的支付方式和标准,合理有效地调节、规范医院行为;建立逐级转诊制度,增加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支付,调整服务重点,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同时增强个人责任,实行费用负担制。对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国外经验表明,控制需方效果有限,所以更应控制供方,而控制供方最有效的办法是改革对供方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实行各种各样的形式的预付制。目前,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需方的约束上,对控制供方措施不力,有必要注意一下。在我国农村,由于大多数地方缺乏医疗保障,农民疾病经济负担沉重,健康需求受到抑制,也制约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部分地区农民的合作医疗制度由于中央政府尚未立法、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在运行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尤其应当引起政府格外的重视。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国际上曾受到广泛赞誉,至今还有许多国家在效仿。发达国家由于农村人口少,政府大都对农民的健康保障给予特殊照顾。我国目前政府财力有限,加上农村人口多、各地经济又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但政府应通过必要的资产金额的投入、政策倾斜和技术援助,帮助恢复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慢慢地提高农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对其他无医疗保险的人群,政府也应鼓励发展商业保险,以吸引他们自愿购买。总之,在城市应加强社会医疗保险调节医疗提供方的作用;在农村目前则应通过建立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调节医疗需求,促进供方发展,慢慢地提高全民的健康保障程度。

  2.培育和完善卫生服务市场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是特殊市场,政府的干预、调控和参与是非常必要的。政府的干预主要有三种形式:直接提供卫生服务、负责筹集资金、对私人筹资机构和提供者进行调控管理。这三种形式是紧密联系的。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一起发展的方针,形成以公有制卫生机构为主体,其它性质的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卫生产业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卫生服务大市场。要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要以卫生服务市场为基础,发挥区域卫生规划的主导作用,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要正确引入和发挥卫生服务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的运行机制。

  3.建立合理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卫生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卫生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合理划分中央和地区的事权。中央政府领导全国卫生工作,主要负责制订卫生法规、政策和国家卫生发展规划,指导和协调解决全国性的或跨省区的重大卫生问题,并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地方发展卫生事业。各级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卫生工作全面负责,并将其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改革卫生管理体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原有的职能是根据计划经济的要求规定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一定要尽快转变。首先,要由传统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政府不再对卫生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直接经营或管理,而是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对卫生机构的卫生服务经营活动做监督,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社会卫生资源做到合理配置。约束竞争行为,打击不法经营者,维护患者利益。对国有医院实行两权分离,赋予医院各项经营管理权,实行微观放开,政府管理部门只依法监督。实行行业管理,也就是由管足下转为管天下。其次,合理构建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的所有制关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仅有国营、集体所有制医院,还有私营、个体、中外合资医疗院所。医疗机构经营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社会效益不再是唯一的直接目的,经济利益驱动在经营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可避免地带来部门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政府管理部门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运行机制,既能调动各医疗机构的经营积极性,又不能使市场之间的竞争无序;既要充分的利用宏观调控的力量管住市场,又不能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把市场管死。因此,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把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放在第一位,该放的权要坚决放下去,该管的要坚决管好。要从复杂的微观事物中解脱出来,认真做好宏观管理工作,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服务市场的运行规律,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服务行业运行机制。可以认为,政府卫生管理部门能否真正转变职能是搞好宏观管理的关键。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和社会再生产的所有的环节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为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要服从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它的基本内容就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以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协调地发展,更好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

  政府宏观调控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宏观间接调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实现三方面的转变。(1)由原来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即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市场主体,使其活动大体上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进行干预。(2)由原来的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既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主要在于宏观总量调控,而把微观经济决策交由各市场主体依据市场信号自主决定。(3)由原来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转向搞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即政府主要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实施发展规划,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市场机制,对市场的运行做监督,并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第二,计划指导原则。这一原则要求,(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采取粗线条的、有弹性的、指导性的计划。(2)计划指导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计划定制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计划的发布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披露来发挥计划的指导作用。计划应当是按科学的计划决策程序,以定性、定量分析为依据,通过咨询、比较、论证而精心制定的。只有保持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政府的计划才有机会指导经济的发展。

  政府对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就是要运用一般调控手段,保证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的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逐步的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通过政府的调控,保证卫生服务市场的合理组织和有效运转,实现卫生服务的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布局经济和时序经济。

  卫生服务的规模经济,反映在卫生系统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研究卫生系统高效运转的合理规模及其制约因素。规模经济是由系统的数量规定性提出的任务。实现规模经济,在总量保证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的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卫生服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在卫生机构规模上,要有利于提高机构的效率。

  卫生服务的结构经济,就是卫生服务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和关系协调合理的问题。保证最优地提供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专业结构、卫生服务内容结构、卫生服务机构结构、卫生服务人才结构符合常理,并根据卫生服务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这些结构。

  卫生服务的布局经济,就是卫生服务系统的各种要素,采取最优的空间组合,以取得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实现布局经济,一是要符合可及性要求,使卫生服务的对象能及时方便地接触到卫生保健服务;二是要符合技术和经济互补性要求,以充分的发挥预防、医疗等各类卫生服务的整体效益。三是要符合精干、统一、效率要求,克服条块设置、贪大求全、上忙下闲等问题。

  卫生服务的时序经济,是指卫生服务诸因素的结合及运行在时间上的次序性。卫生服务诸因素的形成过程,卫生服务诸因素的结合过程,卫生服务运动和发展过程,是卫生服务时序的三个主要序列,这三个序列之间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联的,要按诸因素组织和协调好时序关系,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卫生服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目前,我国加强政府对卫生事业的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要合理的配置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其有利于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预防工作的开展和基本卫生服务的保障,从而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促使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对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的利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区域卫生规划是当今国际社会先进的卫生发展管理思想和模式。其基础要求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与结构、自然环境、居民的主要卫生问题和不同的卫生需求等因素,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力求通过符合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和协调发展战略,改善和提高区域内的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向全体人民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

  从我国的真实的情况出发,目前卫生规划的区域应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依托,不宜另外划定卫生区域。研究认为,以地市级区域作为卫生规划的区域比较适宜。在这一区域,既有城市人口又有农村人口,能反映出比较广泛的卫生问题,同时又具有动员相当的卫生资源和运用行政权力解决卫生问题的能力,规模适当,有利于统筹规划管理。规划的基本程序是:国家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指导原则,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地市级人民政府据此制定当地区域卫生规划,通过一系列分析区域经济、人口情况,卫生事业发展和资源配置现状,主要卫生问题,对卫生未来发展需求来做预测,对各主要卫生领域的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经费的配置做出规定。

  推行区域卫生规划是一件难度很大、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但是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推行区域卫生规划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把区域卫生规划提到议事日程。我们要积极地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提高认识,要通过政策导向、舆论影响社会各方面确立区域卫生规划的意识,改变传统的卫生计划管理方式,按新的区域卫生规划模式配置卫生资源;改变片面注重投入数量与规模的发展理念,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则控制盲目投入;改变重医轻防的配置思想,按协调发展的思想,增强对薄弱环节和领域的投入。第二,要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应格外的重视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凡是关系到本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重要问题,都要经政府主持研究和部署,保证区域卫生工作健康顺利地开展。第三,要强化全行业管理。实现卫生全行业管理是打破长期以来按隶属关系和行政手段形成的条块分割、布局不合理的卫生管理体系,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重要方法。各区域人民政府要对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统一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承担起全行业管理的任务,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逐步减少对卫生机构的直接管理和干预,实现领导职能由办向管,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过渡。

  经济手段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指导和影响卫生机构市场行为和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种规定、准则和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卫生机构的业务行为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政府利用经济杠杆影响各卫生机构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各卫生机构的经营活动更符合社会目标,保证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经济手段最重要的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卫生服务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应反映卫生服务过程中消耗的劳动量,使卫生服务消耗通过价格实现补偿。另一方面,由于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政府还要防止由于供方技术垄断而可能会产生的价格垄断,以保护患者的经济利益。因此,政府对价格的调控管理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合理规定价格水平。这个合理性是指卫生服务价格要能够反映卫生服务的劳动消耗。在国家当前财政拨款不足的条件下,价格应定位于合理的水平上,其价位应是卫生服务收费加国家财政补助等于卫生服务的全额消耗,并要有适度的结余,从而使卫生机构在扩大再生产主要由政府负责的条件下,能够依靠自身的社会服务和少量的财政补贴实现简单再生产,并能逐步改善医疗和职工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卫生服务价格的确定还要反映卫生服务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适当提高门诊诊断处置费、手术费和有关技术服务费用,降低药品、仪器检查费用,使卫生服务收费结构科学合理,这既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又是卫生服务走向市场的客观要求。其二,严格价格监督。不允许擅自提高价格牟取不正当利益,更不允许漫天要价,搞价格欺诈。对违规者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打击,以保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2.政府投资。为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充分的利用经济手段对卫生服务市场的运行施加影响,政府保持对卫生事业一定量的投资是完全必要的。对市场机制作用程度较低的公共性的卫生部门,如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政府的投资额要随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展而持续不断的增加。对于医疗部门,政府也应保持一定量的投资,这种投资是政府限制医疗价格水平和对医疗部门进行产业导向的经济基础。政府投资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其一,直接投资。政府以一定的方式对卫生机构进行财政补贴,以保证卫生服务价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一部分投资也应逐步增加,并改善投资结构,实行择优扶持。其二,间接投资。政府对卫生机构实行免税政策,这其实就是政府对卫生机构的一种间接投资,是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免税政策使卫生机构能够在较低的价格水平上仍能保持一定水平的价值补偿。在卫生服务市场的运行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进行严格的价格限制,以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又通过补贴和免税等形式使卫生机构获得补偿和结余,从而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较低支付能力的医疗消费需求,又保障了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利益。

  行政手段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就在于按照卫生服务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既要保证让各卫生机构、各项经营管理顺顺利利地进行,又要保证国家从宏观上对市场经济的有效控制,以保障卫生服务市场的有序进行,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要逐步完善卫生行业的行政管理制度。建国以来,我国已基本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卫生行政管理制度,在卫生行政管理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制度大部分是在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已不适应卫生服务市场的要求。为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卫生行政管理制度就显得很重要。

  首先,要建立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资格证制度。只有经过严格专业培训,并通过政府考试取得行医资格证的人才允许从事卫生工作。同时,对从事卫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或职业道德低下,或工作不负责任导致非常严重责任事故者要予以处罚或取消行医资格;还要对在职人员实行再教育工作,逐步的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促进知识更新。其次,对卫生机构实行严格要求的开业许可证制度。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允许开业,并实行严格要求的年度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吊销许可证。其三,制定严格要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应考虑对药品实行国家专营制度,不允许私人搞批发交易,堵塞假、冒、伪、劣药品的源头。其四,严格对医疗延伸服务的管理。凡是以医疗方式(手术或服药)进行美容、减肥、保健等项业务的都应视为医疗活动,应纳入医疗卫生管理范围。按照医疗标准由卫生部门经营许可证和从业人员资格证。目前,我国在医学美容、减肥和保健行业中的管理混乱状况应引起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格外的重视。其五,建立严格的竞争行为约束制度。规范竞争行为,对广告宣传要严格依法管理,不允许夸大不实之词欺骗患者。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运用卫生法规规范卫生服务市场的运行和卫生机构的市场行为,以实现对卫生服务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称,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法律手段的核心内容是依法调整国家、卫生机构及从业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它通过种种法律、法规来支持、纠正或否定各种经济行为,引导和控制市场运行。市场经济是一种严格的法制经济,它要求市场的运行必须以法律为基础,不允许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个人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要建立有序竞争的卫生服务市场,就要实际做到依法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卫生法规体系,,使卫生机构、从业人员,以及政策管理部门都能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法规不全,无法可依。另一方面则是有法不依。从一定意义上讲,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危害更大。其三,要建立一支素质好、作风硬的执法队伍。有法不依的最终的原因在于执法的素质低、执法环境不良等,其中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是主要的。随着卫生服务市场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执法工作成为卫生管理部门进行宏观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严格执法的执法队伍就显得很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法规和各项管理条例、管理制度,健全了管理机构。各级卫生管理部门依法加大了对卫生服务市场的管理力度,尤其是对乱办医、乱作医疗广告,假、劣药品泛滥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一度混乱无序的卫生服务市场得到了净化,促进了我国卫生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在卫生服务领域的作用,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卫生事业被看作是纯消费性活动,卫生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被社会所充分认识;在计划经济下,卫生事业被当作政府独家办、不核算、一刀切、大锅饭的纯福利事业,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以致出现看病难、住院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卫生事业的发展又受到强化市场作用的冲击。所以,发挥政府的作用,必须提高以下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职责和宏观调控作用,这是卫生事业的特性决定的,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长期实践证明所需要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是不能也无法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的,组织提供这些服务应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政府将通过投资卫生设施,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制定基本药物和诊治技术标准及服务收费定价原则等方式,确实满足全体成员的基本需要。为保障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和进一步地满足多种层次的卫生服务需要,在卫生事业中对于一些引入和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领域,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领域主要有:卫生筹资市场、卫生人才市场、药品服务市场和非基本卫生服务市场等。在现阶段,对于筹资市场来说,政府是主体,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医疗保险,逐步使全社会成员能轻松的获得基本卫生服务保障;自愿商业性的医疗保险作为一种补充,主要解决部分人群特需卫生服务的问题。对于卫生人才市场,政府将为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并通过有关经济政策积极鼓励各类医务人员到缺医少药的地区工作。对于药品服务市场,政府将通过完善有关经济政策和改革管理体制,使其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对于非基本卫生服务市场,由于卫生服务具有不一样于一般服务的特点,其市场带有一定的供方垄断性,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合理地引导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加强政府的政策性干预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所以,那种认为既然是市场经济体制,就把卫生服务完全推向市场,给卫生服务断奶、断粮,让卫生部门自收自支,实行卫生服务市场化,任凭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认识和作法都是错误的。

  (二)提高卫生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我们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卫生事业,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逐步的提升全民族健康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品质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卫生事业不只是消费部门,而且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部门,它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创造着价值或财富。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卫生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这种主体地位,保证卫生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条件。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对卫生事业职责认识。党和政府的领导是发展卫生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卫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来抓,要把卫生改革与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整体规划,同步实施,并切实解决卫生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的问题,努力为卫生改革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在组织上,要健全和加强各级卫生领导机构,对卫生工作从高层次加强规划、领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在政策上,对卫生工作实行倾斜,有效地发挥政府对卫生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在管理上,把卫生工作纳入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实行目标管理,列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并加快卫生立法,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以法保证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市场失灵呼唤强化政府的作用,而政府作用的正确发挥又有赖于政府本身素质的提高。我们说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其实,政府的作用也同样不是万能的。由于受政府机构、人员、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制约,政府缺陷或计划失灵是不可避免的。

  所谓政府缺陷,通俗地说,就是政府原本希望用看得见的手来办看不见的手办不好的事情,结果却发现看得见的手把事情办得更糟。用经济学的话来说,政府克服市场缺陷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已超过市场缺陷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就是政府在克服、弥补市场缺陷时,也自然地产生了缺陷。政府缺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运行型政府缺陷,另一种是制度型政府缺陷。运行型政府缺陷是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政策操作失当而引致的;制度型政府缺陷,是由政府官员制度所导致的低效率、高成本造成的。具体在卫生管理的实践中人们发现这样的事实,并由此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有时政府有腐败现象。当权者常常将卫生决策同政治与权力斗争结合起来,不能真正代表大众的利益,而是代表当权者利益和追求个人的利益。首先,为了政权的稳定,卫生资源的投入和卫生服务的分配往往优先用于那些更具政治影响力的人群,结果使中产阶级、城市人群和政府雇员占有更多的卫生资源和享有更高质量的卫生服务,这样非但是不公平的,而且由于更需要卫生服务者得到更少卫生服务致使卫生资源的分配也受到不良影响;其次,卫生资源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分配往往不是根据自身的需求,而是靠地区和单位领导的政治影响力、个人之间的关系甚至靠行贿受贿来分配资源,这同样与政府的干预目标背道而驰,也不利于公平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另外,卫生资源在不同服务中的分配常取决于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群的需求,尽管农村居民和低收入者的基本医疗尚未解决,但由于高政治经济阶层对特殊服务的需求,而使卫生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二、三级医疗中去,致使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投入不足,结果大大影响有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易发生官僚主义,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作风。有时尽管决策者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管理程序和决策过程的不科学,决策依赖于长官意志,文山会海,机构重叠,管理混乱,不利于效率也不利于公平。

  (三).管理及经济能力不够。政府往往不能够确保国有卫生机构有效率地运行,且往往是缺乏激励,效率低下。集中式的管理往往难以做到因地制宜、并对情况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以致计划缺乏弹性,计划不能顺利完成,影响计划目标的实现。计划型卫生体制要求政府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满足居民的需要,但实际上资金相对于免费或低收费条件下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这一方面会导致排队,使间接费用增加;另一方面又会导致黑市场,使有钱人和有地位的人占有更多的社会卫生资源;再一方面,免费下的需求往往有许多不适当的或不必要的需求,在没有收费手段的前提下,不适当的需求和利用难以限制。结果由资金不足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影响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的公平分配。

  在卫生领域中进行政府干预和政府计划的目的是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提高卫生服务分配的公平程度,但有效的政府干预依赖于正直的决策者,科学的管理与决策以及足够的计划管理能力和经济能力。由于腐败和官僚不同程度的存在,以及管理能力和经济能力的限制,只靠政府的集中计划和干预,往往不能够实现卫生资源使用的高效率,也不能够实现卫生服务的公平分配,此现状称作政府干预失灵和计划失灵。

  克服政府缺陷或计划失灵,一是要求提高政府机构或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政府的决策、政策或措施的科学性和效率。二是要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事业管理体制。在卫生领域中单靠政府的集中计划和单靠自由市场机制都不能够达到提高效率和改善公平的目的,政府干预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失灵的一面,政府干预的失灵要求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但市场机制同样不是万能药,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失灵的一面,市场的失灵又呼唤政府的干预。在卫生事业管理中,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并举才是现实的卫生体制,只有两者的最佳结合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卫生事业的发展向着效率与公平迈进,才能促进卫生事业社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