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宝app网页版
刘默芳:神奇的科学梦从彭州起飞
来源:欧宝app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4-03-18 08:50:59

  刘默芳,彭州市濛阳街道人,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1987年,考上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2000年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3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刘默芳,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大家好,我是谢伟,本周想为大家介绍的“彭州人”是女科学家刘默芳。

  初见刘默芳,她略带羞涩的笑容,很自然地和大家握手、喝茶、聊天。刘默芳对家乡彭州,尤其是中学时代就读的濛阳中学感情深厚。生物化学研究的魅力,对她来说就是不断地实现年少时期的梦想。大概在初三的时候,她就在想,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化学家。高一刚开学不久,学校举办作文竞赛,她得了特等奖,写的就是她的理想。文章有点科幻性质,幻想着20年后的生活状态,那时她在高速上开车,突然有视频电话响了,中学同学出现在屏幕上,她告诉同学自己在化学方面有一个重要的发现……

  刘默芳说,她的根在彭州,无论走到哪里,家乡就是她的大后方,就是她前行的动力之源。每当在遇到困难准备放弃的时候,一想到家乡,她就充满了力量,有勇气坚持向前走。

  谈到考博的事情和后来的成果,刘默芳很感谢丈夫的理解和支持。1996年,在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三年之后,刘默芳面临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安于现状还是继续深造?深思之后,她听从内心的声音,决定报考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这同样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考验:一方面,当时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非常难考,8个名额大概有40多人竞争,她刚生了孩子,是报考人员中唯一一个妈妈考生,更纠结的是,当时系里并不支持她,如果考不上估计学校里也不能呆了。真可谓“华山一条路,只能上不能下”,压力非常大。

  但刘默芳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她相信“人的一生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最终,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应睐院士的博士研究生。要知道,当时王应睐院士已经年近九十高龄了,刘默芳非常荣幸地成为了王院士的最后一名博士研究生。

  如今梦想已经成真,曾经那个懵懂少女已经成长为国内著名的科学家,并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作为家乡人,我们由衷地为她高兴和自豪。

  刘默芳对家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那时候家乡的人非常勤劳。左邻右舍的人们成天忙忙碌碌的,在田间劳动的,做小生意的,大家都很努力地生活。那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对刘默芳影响很大,让她从小就懂得一个道理:做人一定得努力,不能懒惰,要奋发向上。

  选择生物化学专业是在圆刘默芳自己的化学梦。当时这个专业还是比较新的热门学科,高考录取分数都比较高,学习好一些的学生都想考。对刘默芳来说,除了分数的原因外,另一个缘由是她喜欢化学,希望将来从事和化学研究有关的工作。因为当时华东化工学院是中国最好的化工方面的学校,因此她的第一志愿就填报了这个学院的生物化学专业。

  刘默芳高考化学考了99分,差一分就是满分,当时她所在中学的校长觉得刘默芳应该报北大清华,还把她的志愿退回来好几次。但是,因为爱化学,刘默芳从始至终坚持没有改志愿。高考分数一公布,刘默芳考了570分,作为四川省优秀学生干部,还可以加20分,总分590分,远远地超出了北大清华的录取线(刘默芳回忆当时北大清华在四川的录取线多分)。

  刘默芳在华东化工学院以第一志愿专业生物化学录取后,很快发现:尽管学校不是当时一流的,但生物化学专业师资力量还是很强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从中科院上海分院直接支持的上海科技大学转过来的,还有一些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教授经常被邀请来上课和开讲座。因此,在大学本科的时候,刘默芳就已经有机会经常见到一些国内最有名的生物化学科学家。

  刘默芳与时任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校长李文华院士夫妻(右)、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夫妻(左)合影

  上海生化所是当时国内最有名的生命科学研究院所,汇集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取得了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等国际领先重大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特别是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已写入了中学生物教科书,并载入生命科学研究史册。能够考入这个声名远扬的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刘默芳很是欣慰。

  刘默芳博士研究生一毕业后就马上出国了,在美国的那几年,她得到了很好的科学研究训练,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学术思想。2006年回国后,她在上海生化细胞所建立了自己的研究组,并选择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非编码RNA,即非编码核糖核酸。

  实际上,在上世纪的最后20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科研计划,叫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NIH牵头的,当时是联合了世界很多国家的科学家合作研究,也包括中国科学家。

  分析发现,人类基因组中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占了基因组总容量的2%左右,98%的人类基因组不是编码蛋白质的,有个说法就认为这些大量不编码序列是基因组中的黑匣子,不知道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反正它们是存在的,后来就把这些序列命名为非编码序列。之后的研究发现,基因组的非编码序列可以转录为不翻译蛋白质但仍然有功能的RNA分子,就被称为非编码RNA。

  非编码的RNA到底有什么用?在它被发现了以后就掀起了一个热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非编码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前沿热点问题。尤其是,由非编码RNA研究衍生的RNA干扰技术,已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强大工具,不久的未来,这种技术也许能用来直接从源头上让致病基因“沉默”,以治疗癌症、艾滋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而且在农业上也将大有可为。为此,200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打破“惯例”为发现RNA干扰技术的美国人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颁奖。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这项研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2010年,刘默芳团队的一项成果论文在《癌症研究》(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期刊,是癌症研究方面的主要专业期刊之一)上发表,这篇论文也被评为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学术论文之一,目前也已经被同行引用了几百次。被同行引用,代表同行重复并认同了刘默芳的工作,这是衡量科学家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准。现在,刘默芳团队的研究论文发表后,经常会收到不少欧美国家知名科学家的祝贺邮件,并非常乐于交流探讨他们的这些发现。

  在完全没有一点研究背景和研究基础的情况下,刘默芳从零开始从事非编码RNA研究工作,能够在几年之间取得这些成果,难度可想而知。2013年,因为在研究的非编码NRA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刘默芳也成功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院基金获得者。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00年5月,由原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原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整合而成,以下简称“研究所”)应该说是国内“院士”最富集的一个地方。在刘默芳心中,研究所的王恩多和张永莲两位女院士,对她的影响颇深。她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和二位有了接触,其中,王恩多院士也是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对她的影响也最深刻。

  1997年,刘默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应睐院士(国内最有影响的生物化学家之一,他194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作为爱国科学家回到祖国开启了中国的生物化学研究,是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的博士研究生。当时,王应睐先生已近九十高龄,刘默芳有幸成了他最后一个学生。

  刘默芳的博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主要由王恩多研究员(2005年被选为中科院院士)指导完成。王恩多对科学研究训练很努力并且要求严格,她常讲:“做好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做好人,人品要好。有的科学家科学研究做得好,但最后因为道德问题也身败名裂,很可悲的。”刘默芳说,她的两位老师都是院士,德高望重,对学生的教育都很尽心,至今想来,有幸入了两位“王先生”的门,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深感荣幸。

  刘默芳一直很关注家乡的变化,她为家乡的发展骄傲。谈及对家乡学生和教育的建议,作为上海市女科学家协会成员的她坦言,特别想为女孩子“加油”。她说,女孩们要充满自信、学会自立、努力自强!同时,她鼓励学生在文化功课上下功夫的同时,也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比方做科研项目,参加社会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

  彭州山青水秀,是刘默芳的根,也是她前行的动力之源!每次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刘默芳总能想到孩童时期的事,想到自己曾经的理想。儿时生活的地方就是她的大后方,那种源自家乡的精神支持总是默默支撑着她,抬起头继续往前走。她也祝愿家乡越来越美丽,母校人才辈出,欣欣向荣!

  (本文采访于2014年3月25日,文中数据等相关信息统计时间截止到2014年3月25日。)

  稿件要求:稿件主题为“彭州人写彭州”。主要内容有彭州的自然风景、历史人文、经济社会、民风民俗、美好事物等,可以是一个景点、一家好店、一份美食、一个回忆、一条路、一座山……一切有关彭州的美的事物以及在彭州生活的美好感受,都可以写成文字向彭彭砸来!

  投稿方式:请在您的稿件后附上个人简介(姓名+年龄+籍贯+联系方式+个人照片)发送到邮箱:。

  报名条件:只要你喜欢朗读、表述清晰,热爱彭州、热爱生活,愿意传播心中的美好,那就别犹豫,赶紧来报名吧!

  报名方式:请将您的朗读音频(3分钟以内)与个人简历(姓名+职业+联系方式+个人照片),发送到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