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向上求学路 职校生成了研究职教的准博士生
来源:医疗期刊    发布时间:2024-03-17 07:57:17

  3年前,记者正常采访董可雷,是因为他从一名职高生,一路攀登,成了浙江师范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3年后,记者又一次采访董可雷,因为他继续攀高,收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录取信息,成了一名准博士生。

  这几年,董可雷的研究方向一直与职业教育相关。从当年的一名职校生,到如今研究职业教育的准博士生,董可雷以自己的努力,成为母校老师及学弟、学妹们口中的榜样。

  董可雷曾是鄞州职教中心13级机电1班的学生,他以优异的成绩直接考入中国计量大学,攻读工学学士学位,这些年来,他始终活跃在职业教育的科研一线,考取硕士、申请博士,成了他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部分。

  翻阅董可雷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收获的奖状,很难想到,这是10年前中考时以6分之差,与普高失之交臂,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但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因材施教”理念,在不一样的学生身上的充分彰显呢?

  发表论文7篇,参与课题13项,竞赛获奖30余项,获国家级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这是董可雷硕士研究生阶段在企业实习3个月、在中职当了6个月专任教师的情况下,取得的优秀成绩。最近,他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

  “在我心中,职业教育是一种偏向于技术的教育,职高和普高相比,只是方向不同,并不存在高低之分,但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偏见。让职业教育得到更多人的尊重,需要更加多人为之付出努力。”3年前,董可雷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解读自己考职业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初衷,他说考研是基于他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和追求。

  如今回忆起来,他说这3年过得非常快,非常辛苦,但也非常有收获。“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八种类型,每一个个体拥的智力只是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这个理论虽然有局限,但也说明了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而教育要做的应是因材施教,要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对自己最合适的、更加个性化的教育”。

  于是,董可雷跟着导师研究怎样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产业变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甚至培养出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是面对生产一线能解决突发问题的人才,这不是一个客观的分数能够代表的,需要到工作岗位上去亲身经历。”而想要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有必要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和教学做全方位的改革。

  说起自己这些年来的学习历程,董可雷对很多老师充满感恩之心。其中,鄞州职教中心时的两位班主任,他一直记在心里。

  俞雪雅老师是他初入高中时的班主任。说起俞老师,董可雷记忆最深的是那可能改变了他命运走向的一顿骂。“若不是俞老师当年的一顿严厉批评,或许我的人生又是另一种样子了。”原来,刚入职高的董可雷,也和不少同学一样,因为对未来的迷茫犯起了拖延症。于是,在高一下学期的一天,因为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俞老师严厉地批评了包括董可雷在内的一个寝室同学。“当时直接被骂哭了。”10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董可雷感慨,正是那一顿骂,让他的状态上线了。“也是憋着一股气吧,开始认真去学习,实际上都是不难的。”

  之后,凭借一直上升的学习成绩,董可雷在高三阶段分流去了高考班,俞雪雅老师也不再担任他的班主任,但俞老师一直关注着这名学生,当他顺利考入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的关键时刻,都由衷地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高三的班主任是英语老师卢晓娜,“卢老师是985大学的研究生,她英语很好,教得也很好,这对我是有影响的。”如今,在翻看一本本英语著作的时候,董可雷偶尔也会想起高中时候学习英语的经历,“想要考研、考博,英语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若不是高中时候打下的基础,或许后面的升学也不会这么顺利了”。

  当然,这10年的学习研究也是他不断爬坡过坎的过程。从高中的机电专业,到本科的机械自动化,这是纯纯的工科,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其实就是转向了文科。“这个转型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如果转过去了对自己会很有帮助,实际上我的研究是工科的背景,文科的外衣,这是很独特的。”

  如今,华东师范大学这所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顶尖学府,正等待董可雷去继续攀登学术的高峰。(记者王伟 通讯员王亚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3年前,记者正常采访董可雷,是因为他从一名职高生,一路攀登,成了浙江师范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3年后,记者又一次采访董可雷,因为他继续攀高,收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录取信息,成了一名准博士生。

  这几年,董可雷的研究方向一直与职业教育相关。从当年的一名职校生,到如今研究职业教育的准博士生,董可雷以自己的努力,成为母校老师及学弟、学妹们口中的榜样。

  董可雷曾是鄞州职教中心13级机电1班的学生,他以优异的成绩直接考入中国计量大学,攻读工学学士学位,这些年来,他始终活跃在职业教育的科研一线,考取硕士、申请博士,成了他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部分。

  翻阅董可雷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收获的奖状,很难想到,这是10年前中考时以6分之差,与普高失之交臂,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但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因材施教”理念,在不一样的学生身上的充分彰显呢?

  发表论文7篇,参与课题13项,竞赛获奖30余项,获国家级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这是董可雷硕士研究生阶段在企业实习3个月、在中职当了6个月专任教师的情况下,取得的优秀成绩。最近,他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毕业生。

  “在我心中,职业教育是一种偏向于技术的教育,职高和普高相比,只是方向不同,并不存在高低之分,但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偏见。让职业教育得到更多人的尊重,需要更加多人为之付出努力。”3年前,董可雷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解读自己考职业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初衷,他说考研是基于他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和追求。

  如今回忆起来,他说这3年过得非常快,非常辛苦,但也非常有收获。“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八种类型,每一个个体拥的智力只是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这个理论虽然有局限,但也说明了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而教育要做的应是因材施教,要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对自己最合适的、更加个性化的教育”。

  于是,董可雷跟着导师研究怎样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未来产业变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甚至培养出现场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是面对生产一线能解决突发问题的人才,这不是一个客观的分数能够代表的,需要到工作岗位上去亲身经历。”而想要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有必要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和教学做全方位的改革。

  说起自己这些年来的学习历程,董可雷对很多老师充满感恩之心。其中,鄞州职教中心时的两位班主任,他一直记在心里。

  俞雪雅老师是他初入高中时的班主任。说起俞老师,董可雷记忆最深的是那可能改变了他命运走向的一顿骂。“若不是俞老师当年的一顿严厉批评,或许我的人生又是另一种样子了。”原来,刚入职高的董可雷,也和不少同学一样,因为对未来的迷茫犯起了拖延症。于是,在高一下学期的一天,因为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俞老师严厉地批评了包括董可雷在内的一个寝室同学。“当时直接被骂哭了。”10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董可雷感慨,正是那一顿骂,让他的状态上线了。“也是憋着一股气吧,开始认真去学习,实际上都是不难的。”

  之后,凭借一直上升的学习成绩,董可雷在高三阶段分流去了高考班,俞雪雅老师也不再担任他的班主任,但俞老师一直关注着这名学生,当他顺利考入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的关键时刻,都由衷地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高三的班主任是英语老师卢晓娜,“卢老师是985大学的研究生,她英语很好,教得也很好,这对我是有影响的。”如今,在翻看一本本英语著作的时候,董可雷偶尔也会想起高中时候学习英语的经历,“想要考研、考博,英语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若不是高中时候打下的基础,或许后面的升学也不会这么顺利了”。

  当然,这10年的学习研究也是他不断爬坡过坎的过程。从高中的机电专业,到本科的机械自动化,这是纯纯的工科,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其实就是转向了文科。“这个转型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如果转过去了对自己会很有帮助,实际上我的研究是工科的背景,文科的外衣,这是很独特的。”

  如今,华东师范大学这所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顶尖学府,正等待董可雷去继续攀登学术的高峰。(记者王伟 通讯员王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