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
来源:医疗期刊    发布时间:2024-03-26 16:02:17

  从2月起,中国教师报在官方微信发起了“我给‘两会’代表委员提建议”征集活动,广大教师热情参加。两会召开在即,我们甄选教师提出的问题,特别邀请表委员予以回答。

  网友“浪兰”:各地政府都重视教育,但有时候不够重视教师工作——教师被赋予太多的义务,却丧失了不少权利。例如在职称评定方面,不仅门槛高、限名额,而且各层级之间工资差额大。教师也需要高质量的工作和生活,政府如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张淑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对于教师来讲,职称是衡量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由于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会直接影响教师的生活。而评定高一级职称的名额又很有限,造成了职称评定竞争非常激烈,这一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基层教师。以前在调研时听到有教师反映:师范毕业的同学分在小学工作,职称到小学高级已经封顶,而在中学则可以晋升到中学高级,这样的制度设计本身有失公平原则。为此,自2010年起,我连续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尽快推行义务教育阶段职称制度改革。我发出这样的呼吁,还有一个原因,即教师晋升职称需要发表论文,一些违法机构以代发论文的名义向教师收费,欺骗教师,所以我也提出了加强对教育期刊监管、取消小学教师职称论文的建议。去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师德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内容,突出工作实绩和工作成果。我认为,该项工作的落实能很好地解决基层教师的困扰。目前,小学高级教师比例设置偏低,许多教师感到晋升渺茫,为此,我自去年开始呼吁提高小学教师高级岗位比例,今年仍将继续呼吁,希冀为保障基层教师权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友“流水有声”:在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音体美教师短缺,导致相关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师资缺乏,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得城乡教育的差距慢慢的变大。面对这一情况,怎么办?

  汤素兰(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儿童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这位教师反映的问题并不是个案,农村地区都会存在。我在去年两会提出的《关于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就涉及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其实,国家年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难题,比如免费师范生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却依然无法留住农村教师,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县镇、农村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分别是1:19、1:21、1:23,农村学校师生这样的比例显然不合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就比城市教师的工作量大,而农村教师工作量大的体现之一是音体美等专业学科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也是导致农村音体美课程无法有效开设的根本原因。据我们去年的调查,只有22.9%的农村学校音体美三科课程全部开齐。师生比不合理,造成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投入严重不足。因为公用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按生均经费投入的,学校规模越小,财政投入越少,导致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我以为:第一,在全社会提高教师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第二,提高教师待遇,由中央或省级财政统一发放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在制度上保障各县域内教师工资不低于全国同级教师工资,然后再通过发放津补贴的方式,使边远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高于城镇同级教师工资水平,稳定教师队伍;第三,根据农村学校实际,科学调整师生比例。

  网友“刘义富”、“笑笑”:农村教师很辛苦,一个人教几个学科,并且要做班主任工作。虽然农村教师能领取补助,但挡不住农村教师调往城市的愿望。同时,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发展空间存在限制的不足,学校也留不住特岗教师。如此下去,城市学校成为农村学校的“收割机”,农村学校的希望何在?

  蓝春桃(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大化县高级中学教师):我非常认同两位教师的看法,因为我也身在西部贫穷的地方,对于农村教育的变化感同身受,也从未停止思考解决之道。农村教育的问题有其客观原因,随着我们国家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镇,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日益缩小,校园的空置率也在增加。同时,由于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国家扶贫力度加大,农村中小学贫困生也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而减少。今后,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的基建投资和贫困生补助不再增加的情况下,有必要把农村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设一支“愿进来、留得住、干得好”的教师队伍。

  基于我对农村教育的了解,我认为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起点工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二是采取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方式,使教师能安居乐业;三是打通教师的职务晋升渠道,只要安心工作,干得好都能晋升;四是按真实的情况定向培养农村教学点和中心学校全科生,并在待遇方面给予倾斜,使他们在农村发挥所长;五是实施县域内城镇优秀教师和乡村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全方面提升乡村教师素质。此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流动机会,给予他们到县城、优秀学校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