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聚焦 揭秘知网生意经:钻法律漏洞、侵权成潜规则?
来源:医疗期刊    发布时间:2023-12-23 13:21:28

  因百余篇论文被中国知网擅自收录,89岁的退休教授赵德馨将中国知网起诉至法院并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赵德馨胜诉后,知网将他的论文全部下架并不再收录他的文章,此举引发热议。

  12月10日晚,知网发布最新回应称,该司诚恳接受批评,认真分析漏洞,虚心听取意见。其中提到,目前知网删除了赵德馨教授作品,但至今赵德馨教授尚未提出其被删除作品继续在中国知网传播的主张,知网主办单位将会同相关期刊编辑出版单位与赵德馨教授沟通处理其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

  对此,赵德馨教授表示:“就这样的一个问题本身,他已经道歉了,态度还是可以的。”老人表示,希望知网之后能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真正拿出诚意去处理问题,而不是停留于表面。

  提到知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两个字:论文——写论文、评职称的时候可能才会用。在公众认知中,知网知识资源齐全、服务功能强大,其收录的海量文献数据,更是成为了论文写作的“必需品”。

  天眼查信息数据显示,中国知网所属公司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该企业成立于2004年11月18日,是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子公司。

  目前,中国知网已经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顶级规模的“CNKI数字图书馆”,成为中国高校师生最常用的文献资料数据库。

  据同方股份年报,同方知网主要是做互联网出版与服务业务,目前已形成“中国知网”(CNKI)门户网站,为用户更好的提供《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等一系列产品,以及知识资源互联网搜索、共享和网络出版服务。

  同方股份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同方知网主要经营业务收入11.68亿元、归母净利润1.93亿元,毛利率53.93%;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收入4.96亿元、归母净利润1892.70万元,毛利率为51.30%。

  据报道,从本科生阶段开始,学生要撰写课程或学位论文、做文献概要,均需要阅读大量相关主题论文。而在知网浏览、下载论文,则是收集资料过程中绕不开的一环。不过,绝大多数高校师生对知网“收费下载论文”一事,感觉并不明显。这倒不是知网未对他们收费,而是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直接向知网交了包库订购费。

  也因此,几年前,面对不断上涨的续订费用,有高校一度宣布停用知网。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由于续订价格涨价离谱”宣布停用知网。同年,北京大学官网上也贴出了知网将停用的通知,理由是“数据库商涨价过高”。

  同方知网的一名销售人员对媒体透露,中国知网的总体覆盖率比同为数据库的万方、维普好很多,而且对高校的覆盖率要大于对企业的覆盖率。一位知网管理人员表示:“知网并没有所谓的定价规则,每年的定价是根据当年文献量、核心资源、独家资源等等而定,同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版权问题等。文献多了,价格自然上浮。”

  知网是如何拿到如此多期刊论文数据的?有媒体指出,大学、期刊想获取相关资源,就必须交出作者的授权。硕士、博士毕业生在提交论文时,一般也会被校方要求签订《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把论文授权给知网。学者向期刊投稿时,很多时候也被要求授权知网使用。这些论文数据当然也就成为了知网获利的基础。

  此处就出现了赵德馨诉知网案中双方的争议焦点——作者“被同意”交出的授权,是不是具备法律效力?

  知网近日也就此事向媒体表示,知网正常是与学校和期刊编辑部合作的,不与作者直接对接。

  一般来说,论文作者在向期刊投稿时,期刊的协议书或投稿须知中会注明,稿件采用后将编入知网数据库等表述。因此,知网方面认为,协议书、投稿须知等证据可证明其使用涉案作品获得了赵德馨的许可。但在法院看来,这样的做法“缺乏合同依据”。

  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收录的多篇相关案件判决书来看,法院认为,学术期刊的投稿须知或没有作者签字确认的线上协议等,不能视为其与赵德馨达成了关于涉案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使用合同。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人反映有相似遭遇,文章被中国知网收录,但自己完全不知情。

  包括学者、业内人士、高校师生在内的多位受访者向记者表示,很多人并非不知道“知网获取论文数据”的法律漏洞,但绝大多数论文作者更看重论文在学界的认可度,而这需要作品广泛地传播。因此,很多人都不会“计较”知网的这种做法。

  据中新经纬报道,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表示,中国知网侵权问题存在已久,但由于著作权侵权维权困难,判赔标准低,多数作者正常情况下不会去主张权益。“同时大多数论文作者发表论文,其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观点,而非获取收益,所以作者即使知道了被侵权,也会为了扩大论文的影响力而不去主张权利。”李旻称。

  在知网获利的同时,大量论文作者却因在投稿过程中“被同意”,而未获得应得的合理报酬。同时,众多期刊也因此被裹挟其中,慢慢的变成为弱势的一方。难怪有媒体称之为“借鸡生蛋”的生意。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赵占领表示:“知网的优势就是掌握了核心的版权资源,或者把绝大部分期刊的版权资源都买断了。中国知网假如没有理由或者理由不充分地不断涨价,有一定的概率会涉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谁维权就下架谁的文献”确实解决了侵权的问题,却也堵住了文献原作者取得影响力的路径。对此,知网还应拿出更大的诚意,在为学术共同体提供文献服务的同时,本着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尽可能让作者获取他们应得的收益。

  中国知网又被卷上风口浪尖,这次是因为被退休教授告上法庭。据新闻媒体报道,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百余篇论文被擅自收录起诉知网,全部胜诉,共获赔70多万元。孰料知网败诉后,将赵教授的论文全部下架并不再收录他的文章。

  赵教授运用法律武器讨回公道,依,是因为愤懑于“没收到知网一分钱,下载自己的书居然还要收费”。作为一家掌握独家资源的平台,应当严格守法,尊重知识产权,面对诉讼维权和法院判决,理应服从判决、尊重作者,真正拿出改正错误的诚意。然而,赵教授胜诉后知网随后就下架论文,这样的做法既不是正确的态度,更不是合理的做法。

  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类似知网这样的平台一直存在争议。从论文查重高收费,到作者下载自己论文被收钱;从低价甚至不花钱就能收录学术文章,到用户来下载时却标上高价等等。究其因,就是一家独大,作为国内大型中文数据库,在学术界有着非常大影响力。有高校老师称,自己学校每次审核论文,都要以知网收录为准,假如没有,就等同于没发。

  影响越大,责任越大,对于知网这样的平台,任何一个时间里都不应滥用影响力,搞成了“店大欺客”,更不应输了官司就意气用事。面对维权和批评,知网应当拿出处理问题的诚意,赢得大家的谅解,虚心接受监督和批评,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发展上,找到合理合法的平衡点,这才是长远发展的正道。

  “中国知网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这是赵教授的观点,也道出了广大新老用户的心声。任何企业都必须知法懂法守法,知网知否?

  风口财经综合整理,素材来源:中新经纬、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央视网、极目新闻、新浪微博、中国知网、人民日报等